查看原文
其他

刘光斌 夏雨轩 |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奋进的 大学教育科学 2024-02-05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设为星标更方便哦!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

——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刘光斌 夏雨轩


作者简介:刘光斌(1978-),男,湖南邵阳人,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夏雨轩,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长沙,410082。

(原文载于《大学教育科学》2022年第5期 P39-47)

 

摘要: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习近平特别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地位,他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习近平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蕴含三重内涵,“培养什么样的人”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如何培养人”包含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要求,“为谁培养人”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深入理解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有利于我们从目标导向、实践要求和价值取向三个层面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运作,从而更好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关键词: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导向;实践要求;价值取向

 

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个重要论述强调了“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实质是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明确了具体任务、指明了前进方向,因此成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遵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关键是要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内涵意蕴并贯彻落实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往有关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论述研究主要涉及形成条件、重要地位、核心要义等方面,本文主要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阐释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指出“培养什么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如何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要求,“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深入阐释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实践要求和价值取向,从而更好地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目标导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什么人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习近平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明确提出了六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和增强综合素质。”其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属于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决定着人才的立场和气节;加强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可以归纳为立德树人的主要内容,决定着一个人的品德和意志;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是立德树人的重点目标,决定着人才的能力与视野。

(一)培养理想信念坚定、富于爱国情怀的人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理想信念坚定的人。习近平2012年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易得“软骨病”。作为未来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大学生,人生阅历有限又容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影响,尤应补足精神之“钙”。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时代交给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坚定的理想信念能为大学生实现这一使命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坚强的思想保证。大学生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由衷地认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自发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奋斗,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让他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甄别错误的价值观念,抵制外来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支配,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激扬青春和梦想。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富有爱国情怀的人。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诠释了何为爱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高度统一。”对于国家的情怀和对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素养。大学生只有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和精忠报国的担当意识,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历史事实是思政教育的宝贵素材,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深入挖掘蕴含在中国历史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当代大学生未曾亲身经历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机,无法切身体会革命先烈的铿锵意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通过加强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以及中国共产党党史教育,引导大学生从历史事实中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要性以及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使其切实体会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而深刻理解和践行当代爱国主义精神。

(二)培养品德修养高尚、勇于艰苦奋斗的人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品德修养高尚的人。习近平2018年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立德树人的“德”,既包括个人品德,又包括社会公德、热爱祖国和人民的大德,蕴含理想信念、道德品质以及法治素养三个层面内容。立德树人就是要从这三个方面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将学生培养成有德之才。从个人品德的层面看,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就是要让大学生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纷纭复杂的变局之下,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明辨是非,坚守心中的正道,才能从容面对外部世界的干扰和诱惑,在挑战中锤炼自身的品行,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积极学习先进思想文化,以远大理想信念为自己的人生导航定向。从社会公德的层面看,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对于公德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将品德锤炼融于生活学习当中,自觉接受传统美德的熏陶,成为有大德大爱之人。从国家大德的层面看,加强大学生品德修养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法治素养,使其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因此,我们一方面要从学校纪律开始,肃风正纪,培养学生的纪律意识,另一方面要从国家层面对法律的尊严加以论述,加强法治教育,在为学生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加深学生对法治必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解,引导学生自觉维护法律精神。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勇于艰苦奋斗的人。习近平对奋斗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的作用有着深远察知,对于艰苦奋斗和中国梦之间的直接关联,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做了诠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奋斗将大学生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一方面,奋斗是大学生实现理想信念的途径。和平年代出生的大多数学生少有艰苦环境中成长的经历,因此,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与为天地立心的责任感有其时代必要性。我们要从树立理想信念与实现理想信念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明了实现理想信念的唯一途径就是勇于实践、艰苦奋斗,从而树立为了实现理想信念不懈奋斗的观念。另一方面,奋斗是大学生实现幸福的本质。幸福的人生离不开奋斗,这不仅因为奋斗是创造价值的手段,更是因为奋斗本身是一种幸福。劳动是人的类本质,它不仅让人创造物质财富,将人与自然界区分开来,更让人和社会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奋斗能够磨砺人的意志,净化人的灵魂,给人的精神以滋养,给人以真正的幸福。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勉励学生脚踏实地、勇于拼搏,将自身前途同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奋斗的过程中找到人生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三)培养知识见识丰富、勤于全面发展的人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知识见识丰富的人。扎实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是大学生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素养,针对两者重要性的问题,习近平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大学生的学习“既要重视知识的宽度,也要重视学习的深度”。一方面,在宽度上大学生不能局限于各学科学习,而是要具备跨学科思维能力,认识到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从不同学科的学习中寻找这种联系,在更为广阔的视域中进行知识探索和科学思考。同时,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下,大学生的视野不能仅限于国内,也不能仅限于当下,而是要有发展眼光和国际视野,善于从人类历史和全球形势的发展变化中寻找事物规律。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大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追求更广阔视域的知识和见识,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另一方面,在深度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高学生的三重素养:一是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深入性思考,养成“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学习习惯,持之以恒地追求真理与真知。二是要引导学生勇于实践,大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知行合一中增本领、长见识。三是要将创新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在创新与实践中化知识为智慧和能力,推动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勤于全面发展的人。除了课内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同样重要,我们不能只看学科内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也不能单一地重视某一种能力,而要重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即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需五育并举,使之具备“德智体美劳”五个维度的能力。德育为学生提供前进的标杆,智育是授人以渔的知识传承,体育是保证学生身体素质、呵护学生健康的基石,美育是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滋养学生心灵的重要源泉,劳育则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共同进步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让德智体美劳在学生身上实现有机统一,使学生成为身体健康、道德高尚、知识丰富、敢于担当、热爱劳动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概言之,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在知识见识与思维能力、个性发展与身心健康以及专业精进与人格完善三个方面达到平衡。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识见识和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两者结合才能让知识真正成为改造世界的能力。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是构成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要素,就如智育之于德育和体育,只有相互协调发展才能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求。专业精进和人格完善也同等重要,不能只注重专业精进而忽视人格完善,两者并重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实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培养人

“如何培养人”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实现离不开具体实践,必须坚持科学的理论指导。习近平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明确的实践要求: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详细阐述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和加强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领导”三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在明确思想政治工作方向性的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如何培养人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和实践遵循。

(一)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思政课教师工作做出了指导:“讲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让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教师来讲,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思政课教师站在最前线,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同时思政课教师又是教育方针和教育理论的学习者和实施者,还是思想政治课程和理论体系的建设者。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关键在于教师,素养合格的教师能够使教育事半功倍。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环”。

对于思政课教师应当具备怎样的素养,习近平提出了如下要求。首先,思政课教师要有马克思主义信仰。思政课教师应该具有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思政课教师只有意识到自己所教授内容的正确性,积极从政治的角度分析问题,在学生关乎意识形态的问题上明辨是非,才能使教学和课堂富有感染力。其次,思政课教师要有深刻的情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立德树人,而要使学生接受这种“德”,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情怀来打动人心。这种情怀是一种心系天下的大爱,是对党和人民所抱有的深切热爱,是一种贯穿于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家国情怀。再次,思政课教师要有创新思维。在新时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局面下,创新被赋予了不同以往的时代意义。思政课教师要善于运用创新思维分析事件、抓住要点,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最后,教师要严格自律,要有端正的人格。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坚定信念、严于律己,首先需要从自身出发,严格律己,在教学中遵守教学纪律,精益求精,在思想上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明辨是非,积极弘扬主旋律,潜移默化地在传播正能量的过程中教化学生。同时,思政课教师应当富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除了遵纪守法,更需要在谈吐和信念中向学生展现魅力,要能够通过富有魅力的语言和行为吸引学生,自觉做出表率。

(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想政治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舆论与海量信息的传递使得学生所接收的知识来源更广,也更加复杂,需要更具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注重实效性的学科,更需要依靠改革创新来与时代接轨,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

首先,遵循基本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和水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规律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规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规律以及人的思想形成发展和变化规律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在尊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基础上,吸纳唯物辩证法、社会发展规律、人的思想活动规律和德育规律等,结合各个具体高校的实际情况,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水平。其次,推动思政课建设,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再次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向性问题,强调了思政课的重要地位,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形势下,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重大,然而在实践中,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相对薄弱,各类课程同思政课建设的协同效应有待加强。因此,必须推动思政课建设,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大思政课要善用之,并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效应。再次,创新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教师要注重方式方法,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讲授思政课。比如,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的方法,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方法等。思政课教师可以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际学情,采用容易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手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最后,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讲好道理,也要着眼于实际,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着眼于实践的理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当鼓励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并学会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识,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坚持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同样开展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键在党。针对如何发挥各级党委的作用进一步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形成全党全社会办好思政课、教师讲好思政课以及学生学好思政课的局面。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而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高校的重要阵地作用。高校有着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意识形态的天然优势,因此,高校必须坚持党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它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注重顶层制度设计。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政治性与知识性相统一的特殊属性,这决定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而这种顶层设计往往是以制度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等纲领性文件就是党和国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出的顶层设计。当前,各高校党委应该加强党的基层建设,在遵循上级制度要求下,结合各自工作实践,及时总结和梳理思想政治工作中形成的有效做法和典型经验,将其固化为具有特色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只有这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才有持续生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才能不断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

其次,形成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运行离不开组织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过程中,应该坚持党的领导体制,并对组织和个人的职责分工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构建各组织机构有效配合、整合协调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高效管理。一是要在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工作机构设置和赋权,理顺各类、各层领导和组织关系,做到机构设置合理、领导分工明确和责任承担清晰,把党的领导优势、组织优势和职能部门的管理优势转化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育人优势。二是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应该落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同联动、院系落实推进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工作格局。三是在构建顺畅、有效协同的管理过程中,应该以制度手段强化党委的权威地位,实现党组织的现实效用,同时也要建立健全相应的约束机制,规范党组织的领导行为,确保党组织行为的合理化。总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也要加强各部门合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下的协同育人工作格局。

最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管理格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到多个管理主体,为了协调各单位、组织、部门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最大效能,既要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主体的管理权责做出规定性界定,实现各主体的有效配合,也要规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各类管理组织、运行机构的行为活动,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随意性,确保各机构、组织积极作为,形成多元化的管理格局。一是要明确职责边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各主体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的分工缺乏明确的边界,需要通过明确责任边界,以及实现公共责任的交叉覆盖,达成立德树人这一总的目标。二是要妥善处理多头归属管理的问题。各高校的学生工作部门是负责牵头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桥头堡”,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是负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急先锋”,这两个部门单位应主动与学校和院系加强对接,共同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具体实施方案,牵头做好合力育人体系建设。各教学院系可以通过学院党政联席会讨论学生思政工作、召开教育研讨会、主题研讨沙龙、典型经验分享会、座谈会等形式凸显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注重在学院的规章制度和实际工作中实现不同主体的身份认同和职责认同。

三、价值取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谁培养人

为谁培养人,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服务对象作出了明确的要求: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高等教育应当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上层建筑的表现形式之一,与我国的国体国情息息相关,因此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鲜明的价值取向,需要依照我国在新形势下的具体情况,始终不渝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一)为人民服务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就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为人民服务。从理论上看,这一观点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阐释。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促进学生社会化和个性化两方面的功能。就社会化功能而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从而找到自己的时代定位。人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其全面发展离不开人与社会,必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需要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广大大学生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而“中国梦系统概括了中国人民多方面的权利期盼,把实现和保障人民的权利提高到事关实现党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高度,深刻揭示了实现中国梦同保障和实现人民权利的高度一致性。”这既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也反映了大学生的责任和担当。就个性化功能而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者有着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创新和实践的能力,为今后步入社会和实现人生价值打下坚实的基础。从实践上看,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大学生作为群众中最为活跃的部分,有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的伟大使命。而要实现新时代中国梦,就要顺应历史潮流、尊重历史规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着眼于实现人民利益、满足人民需求、为人民谋幸福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让新时代大学生对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有所觉悟,自觉和人民站在同一战线,将个人利益融入国家利益,矢志不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断奋斗。

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才。我国作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始终将广大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决定了我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为人民服务,而且要培养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对于肩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大学生而言,要成为为人民服务的人才,就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学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理念,首先要解决好大学生意识形态上的问题。正如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我们的教育决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发挥铸魂育人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严守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正确应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的复杂局面和严峻挑战,始终坚持国家和人民立场,不被西方意识形态所渗透和动摇。其次,要引导大学生处理好小我与大我的关系,树立全局观念和使命担当意识。新时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生活优渥,以自我为中心,不加引导的话,很容易培养出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大局意识,引导其在人生发展中正确处理小我和大我之间的关系,把个人前途和国家、人民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谱写个人的人生华章。

(二)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的一切工作中具有“生命线”的重要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长期实践渐进形成的一项伟大政治创造,也是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一种新型治理方式。”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新时期我党进一步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方面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曾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大学生是未来时代的开拓者、建设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肩负着引导当代大学生勇担历史使命、坚定初心信念的重要任务,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工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自觉履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化解和防范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风险。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使得错误与先进的观念交织出现,党在思想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不时受到挑战,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成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意识形态领域没有真空地带,各种思潮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交锋、相互交融属于常态。阵地的争夺有时是潜移默化的,有时是尖锐激烈的;有时是非分明、简单易判;有时阵线交织、复杂难断。”高校作为为国家建设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其意识形态问题关系着下一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关系着未来中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因此,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信念成为迫切的现实需要。“作为使人们认同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意识形态教育,其本质属性具有意识形态性。”不同的社会形态与不同的意识形态相依存,也就需要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概念和功能上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为意识形态安全提供保障。

再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为社会主义人才的培育保驾护航。马克思提到青年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时指出:“要使社会的新生力量很好地发挥作用,就只能由新生的人来掌握他们。”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提出,需要青年一代持续不断的努力,这就为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后继人才的重任。“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在以立德树人为方针的高等教育中,而立德树人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发展,不仅于个人发展而言是必然要求,同时也符合社会进步的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全社会全民族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对于夯实社会发展的群众基础、激发推动社会发展的群众力量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个体修养的提升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统一于社会发展的整体进程。”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学习风气对于人才培育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两个层面来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都是显著的。在实践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作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要不断加强党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领导作用,强化法治德治教育,呼应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现实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能够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堪当时代先锋、民族脊梁的全面发展的治国理政人才。高校党委要从各方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营造浓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氛围,通过作报告、实地考察以及听取各方意见等方式,开展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治国理政人才的培育保驾护航。

(三)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当代中国,政治认同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觉、理论自觉、制度自觉和文化自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始终落足于人民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大学生提高对党的性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向的认知水平,进而发自内心地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符合我国国情,“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信仰教育,必须引导大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重要性,了解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以及党的领导的必然性。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制度自信可以从历史记忆入手,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从而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迫切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导航定向和智力支撑。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国际社会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科技和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愈发凸显。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人才,被时代赋予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能够在意识形态上进行把握,保障科技时代的信息安全,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热情;另一方面能够在人才质量上进行把握,以对广大青年提出的高标准和新要求促进大学生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和实现,确保高校培养的人才真正契合社会的需要,进而为科技进步提供人才支撑。在实践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的前提下,把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于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具体来说,一是要结合教育教学特点,探索适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引导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是要加强对中国近代史和党史的普及,让大学生切实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必然性,在史实的学习中自觉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发自内心地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积极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四)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改革开放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意识形态保障。改革开放为国家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提升提供了机遇,但在与世界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中,社会思潮呈现多样化的发展态势,由此也带来了意识形态的冲击和风险,而意识形态安全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的推进首先要保证政治立场不动摇。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高等学校,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筑牢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根基,引导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自觉甄别和抵制西方错误思想的腐蚀和诱惑。另一方面,改革开放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撑。国家工作重心的转变与社会环境的变化,对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也面临新的任务和需求。在全球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新时期,中国逐渐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心,不仅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为生产力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也需要更多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走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正是与国家改革开放的人才需求紧密相连、互为呼应的,能够推动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提升我国的全球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

其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在经济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实践创新的强调,以及对学生各项综合素质的培养,可以满足现代工业体系更新迭代和结构调整的新需求,有利于我国在现代化建设中不断走向富强;在政治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马克思主义和我党相关知识的普及,可以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四个自信,从而引导大学生拥护党的领导,做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忠实践行者;在文化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可以通过美育和智育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思维,引导学生着眼于历史使命和时代需求,增长知识、锤炼本领,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在社会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大学生“私德”“公德”和“大德”培养为核心的思想道德教育,对于大学生转变思想认识、强化精神动力、塑造美好心灵、提升思想境界意义重大,长远来看具有凝聚人心力量、和谐社会关系的独特功能,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开展。

四、结语

习近平有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的重要论述,指出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反映了习近平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培养什么人”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导向,“如何培养人”是围绕实现这一目标提出的实践要求,“为谁培养人”则明确了习近平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具体呈现,高校必须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的原则,切实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并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解决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问题。

(参考文献略)




大学教育科学




● 扫码关注我们

CSSCI来源期刊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AMI综合评价(A刊)核心期刊

人大复印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点个在看分享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刘光斌 夏雨轩 | 习近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论述的三重内涵——基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

奋进的 大学教育科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